| |
“11月11日”,又是一年“光棍节”。“1”=“single”,意为“单身的”,“一个人的”。这年头,单身光棍族的数量与“光棍节”的流行度成了正比,这个族群正迅猛地在量上扩张蔓延,其中,也不乏各类优质单身男女。
虽说“单身”听上去冷冷清清,但却并不代表不幸福,不快乐。相反,这群单身光棍族,正以一种积极的形态,努力快乐地生活着。他们高呼:“单身万岁!”
越来越多人选择“主动单身”
今年24岁的小陆,出身名校,是沪上一家知名报社的记者,她的MSN个性签名栏,常年显示“黄金资深单身女”。
36岁的G先生,大学老师,离异,有过一场婚史,如今,带着才10岁的儿子,父子俩过着滋润的小日子。按照简·奥斯丁的说法:“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显然,这条真理在G先生这里得不到证实。他说:“我并不想再婚,目前一个人的生活状态非常协调,勿需改变。”G先生,平时除了上课,还担任某家影视制作公司的美学顾问。工作之余,儿子占据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最热衷的休闲活动,就是带领儿子一起做运动。
目前,都市里,像小陆和G先生的单身人群并不在少数,反而正在以惊人的数字增多。据悉,早在21世纪初,上海就已经迈入第四次单身潮。数据显示,和多年前大多数光棍因为自身条件不好,无法找到合适伴侣的情况不同,如今的光棍约有七成是主动选择成为单身;从年龄层次上看,30岁以上单身的占了8.3%,这个数据也比几年前有所增加。单身族女性多于男性。而据抽样调查统计发现,白领的单身比例高于已经工作的单身者,荣登单身榜单第一名。单身族的结构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单身大军更凸显出了以下四大特征:规模越来越大;文化层次、收入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从“被动单身”,转变成“主动单身”;单身一族拥有了自己独立的文化特质。
专家观点
单身,是生活选择,而非身份标签
我们都知道,人,不能离群索居,每个人都活在各式各样细细密密的人际网络中。同时,人也是一种会渴盼独处的动物。人的心灵不断在社交与退缩、喧嚣与宁静、分享与私密之间摆荡,动极思静、静极思动,正如心理学家魏斯汀所说的,每个人都必须“在独处与群居的需求间,不断寻找平衡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适度的独处绝对有益身心健康。人际关系有很多美好之处,但它同时也会带来压力和疲惫,需要回到一个人独处的放松和自由来加以调节。
随着现代人对物质的需求提高,对精神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恋爱与婚姻是物质和精神两种要素同时构成的一种模式,两大因素,若是一个没有达到平衡,现代人都可以选择保持单身。这就说明,对现代人而言,单身仅仅只是一种生活选择。而单身的生活状态,不过是一种自我的独处方式。现在的单身大军,大多都有着非常健康乐观的独处方式,发呆、沉思、做运动、写日记、听音乐、看电影、画画、唱歌、跳舞、上网、种花、养鱼、看星星、打坐、冥想、发泄情绪、放声大哭、睡大觉……独乐乐得不亦乐乎。
李国瑞:单身增多是社会进步。
对于如今单身军团扩张的现象,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副教授李国瑞说:“撇开传统看法,单身率与离婚率的增高,说明一个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不再迁就压抑自己,而是更关注自我价值,与自我个性的和谐。”
从传统的角度来看,单身队伍的壮大,会让社会组成结构变得不和谐。但是用发展的眼光,从年轻人的角度来看,这反倒是一个进步的好现象。许多主动选择单身的年轻人,更注重个人的心理和谐。择偶涉及的面极为广泛,年龄、性格、文化、教育程度等等,单身族群大多都在内心设定了理想的目标,这种目标的设定,也可理解为他们对自我的追求,一种个人主体心理需求。他们不会以别人的意志为中心,去勉强接受一段感情,而是从自己出发,寻找自我价值与个人幸福感。
顾俊:单身,只要别人愿意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先生,对如今单身现象的普遍化,持有非常宽容的态度:“常言道:‘人有三孝,无后为大’。这句话,显然批判了现在的单身现象。但是,我们应该站在尊重他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只要别人愿意,选择单身也是应当得到大众的理解。”
张儒平:单身文化与传统相悖
同济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张儒平,则从道德角度进行了分析:“单身这一概念,是西方社会的病态文化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渗透,这显然与我们崇尚的文化相悖离。但在一个进步的社会,我们并不排斥它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