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点评嘉宾刘娴 |
想挺身而出可又有很多顾虑
秦:刘娴,我感觉你在谈这问题时很谨慎,非常注意自己的措辞。我们一方面要教育未成年人在遇到危难时要勇于担当,同时也要告诉孩子们你们的自我保护也是同等重要的。但在勇于担当和自我保护之间的分寸和尺度,作为传媒人来说是比较难把握的,作为教师来说是不是也比较难把握呢?我相信这,也是赖宁头像挂上去又被摘下来的原因,相信当时教育者心里也有各种各样的思考。
刘:当时可能摘下来的不仅仅是赖宁的头像,因为每个时代的英雄有每个时代的印记,我不相信当时仅仅是赖宁的头像被摘下来了。
秦:时代变了,人们对英雄认识的外延和内涵可能也发生了变化啊,但不管英雄怎么变化,回到赖宁这个事件上,从89年赖宁被竖为英雄到04年发生的争论,到今天来看我们在认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江先生:我从学校刚毕业没多少时间,刚开始工作。我们一,二年级的思想品德课都有赖宁的事迹。我和父母在关于看到不好情况时,应该做点什么是有分歧的,父母站在保护我的立场上我也能够理解,大家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万一有点什么大家都不好受。但问题是当你看到这些事时你会不由自主地去想应该去做些什么。而父母认为只要事情不发生在你身上,你只要保护好自己就可以了。比如公交车上有人扒皮夹,你知道是不好的,你想做点什么,但关键是你身边的人可能不闻不问,小偷有同伙时你就完全孤立了。武汉还是成都发生过一件事情,一个15岁的高中生在公交车上抓了一个小偷,结果小偷的同伙把他痛扁了一顿,公交车上五十多个人就眼睁睁看着他被殴打。社会也很残酷,我们的确想阻止不好的行为,可它带来的结果和影响呢?
秦:你在听了爸妈的想法,在看了这些极端的事件报道后,会不会改变自己的想法?
江先生:现在踏入工作岗位了,看得事情比较多了,可能不像以前这么热血激情了,有时会多考虑下自己。因为社会大氛围是这样的,光靠你一个人又能做什么呢?
秦:杨老师,为什么家长和孩子会在“要不要站出来”这个问题上有分歧?像发生在江先生的家中那样的情况。
杨:家长看得比较多,他们认为社会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当你出来制止坏人坏事大家都会帮着你,而看到的更多是冷漠。而对于孩子来说他首先涌现的是正义感。
秦:您觉得吗?这种正义感就是和赖宁这样的英雄事迹渗透在教育中是有关系的?你觉得呢?
杨:应该说是有关系的。我们社会非常想倡导一种精神,倡导一种主流意识,而非主流意识一直被当作一个批判的对象。那么敢于和坏人坏事作斗争就是值得赞扬的,当你看见小偷在偷东西,由于胆怯你选择无为,人们也很少会选择把这样的事说出来,而社会也普遍会认为这是比较怯懦的行为。但我个人认为社会在宣传时,你站出来做有正义感制止坏人坏事当然是正确的,同时你觉得自己能力不够在一定情况下而选择无为也是可以谅解的。
秦:刚才刘娴说到,可以有各种各样可为的方法和方式,并不一定要你冲出来以弱对强,或者在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贸然作出一些举动。
刘:对,不是要盲目的去做一些超越他年龄的事。英雄主义情节和青少年的生理特质是一致的,本身这是可贵的,但问题我们的社会是复杂的。作为未成年人这个特定群体,去提倡他一定要站出来一定要付出生命似乎有不妥当的地方。
秦:所以后来《未成年人保护法》就不再提倡未成年人见义勇为,一定要与坏人坏事作斗争。
刘:可能在知识和能力上更多教会孩子怎么自我保护,如何运用有效的手段去做这些事情。不是说见义勇为,挺身而出,敢于担当对未成年人不重要,这是重要的。关键是说用何种方式去实现,更理性的实现。
秦:从教育者角度而言,我们都想提倡大家都有高尚的品格,每个人都朝高尚的方向去努力。而杨老师认为不能把这作为评判行为的标准,属于强行安排,你是不提倡的。但刘娴认为还是要提倡。
刘:对,还是要提倡。因为将来的孩子需要他成长为一个公民,社会需要有担当有责任的公民。
秦:就像江先生刚开始热血沸腾,可身边听到的声音总是不要做,不能做的声音多了他也渐渐麻木了,就变成大多数人那样都不去做了。
刘:刚才小江父母对他的教育一半是正确的,就是要学会自我保护。但另一半我是不认同的,别人的事不要管,那如果整个社会都是这样,那我们的孩子如何面对他们的未来?他的妈妈也会更担忧的。
秦:恩,谢谢。如何面对未来,未来一定是由好多人组成的,那是由什么样的人共同组成的社会啊? 生命重于任何财产秦:其实我们还有一个视角,生命高于一切,珍惜生命才是以人为本。人的生命是大于国家和集体财产的,这也是我们后面对于未成年人珍爱生命教育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出台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杨:对。当时在谈到赖宁一个未成年少年为救山火而牺牲是不是值得,我当时快大学毕业了,就觉得一个小孩子为救山火而牺牲生命,真的很惋惜,不值得。
秦:那是一个年轻的生命啊!以前觉得国家集体的财产高于一切,等《未成年人保护法》出台前后通过讨论才修正了大家的这个观念啊。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一个观念就是:个人生命异乎寻常的重要,每个生命个体的意识也非常重要。当你得生命和国家财产作比较时,生命最重要,这个转变大概也有10年的时间。
刘:现在大家已经越来越接受这样的观点了。包括杨老师可能脑海中留下的,还是20年前新闻报道的样子,现在我们在报道这类英雄人物时会注意措词和导向。一般是不鼓励轻易放弃生命的代价,加强了要热爱生命,热爱父母,热爱自己的宣传。即使要宣传一个英雄少年也不像以前那种高大完美的,他可能有点调皮或有点坏习惯,可能也有胆怯的时候,那都无伤大雅。我们宣传的重点是他在做出英雄事件时的一刹那,那种精神的提升是值得我们去发扬光大的,而不是说很完美,完美到可以把自己的生命丢弃。像赖宁他当时也未必是这么想的,这是我们后续宣传报道的结果才造就了赖宁这样一种形象,倒并不一定是他本身。
秦:谢谢。
唐先生:我国过去传统文化是无我的,大公无私德,集体主义的,发展到现在就比较人性化了,可以肯定个人的价值。我认为首先人要跟着善良,好的人去学,如果是一般的人就要去教育影响他。一个人的选择与他所处的环境影响很大。
秦:像唐先生说过去我们都特别注重无我,不考虑个人。现在越来越懂得可能有了我才有集体,不能完全不考虑到我,这也不现实,这样的转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杨:这说明我们也在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或者说反思几十年的主流文化。过去我们讲英雄主义,集体主义实际上和我们个人主义完全对立起来了。今天我们讲“以人为本”这人就是指个人,不是说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无论多么小都要超过个人,是说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要有个衡量。为了大的利益是不是值得个人付出这么大的代价。
张先生:我感觉是不是现在为孩子考虑了太多。我也有骨肉也讲亲情,要保护他让他健康成长.但是从小让孩子面对事物时考虑得太成熟,太会盘算的话,以后要让他勇敢的时候他会不会丢掉勇敢?虽然里面有点冲动的成分,但作为人来所有时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现在是和平世界,但需要他站出来的时候,如果他在那要算半天就麻烦了。我们现在要好好进行品德教育,不要讲大道理,每个人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下一代。现在我们已经考虑个人太多了,我感觉是这样。
秦:恩,杨老师同意吗?
杨:实际上他说到了社会上要弘扬正气,有句话说“好人拢着手,坏人横着走”。那作为社会还是要倡导正气,我赞成他的观点。但是对于未成年人我们要给与更多的关爱。
刘:我想补充一点,在关爱孩子的时候不要小看孩子的判断力。你在教给他保护自己的知识也好,增强能力也好,并不意味着样样事情要替他去判断,在面对危难时要给他机会,需要他做出自己的判断,不要小看孩子,他们的所作所为可能超出你的想象。
秦:其实有些观念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了,当人的生命和财产相比较的时候你应该保护自己。但当遇到一些你必须出头的时候,必须要拿出你的态度和勇气时你得有新的判断,你这会儿怎么面对这个事情。现在法律是条底线,底线是保护自己,这没错的。但整个社会应该给孩子怎样一个教育是更合适的?很想来听听大家对于分寸的把握。
甑先生:我不支持学校摘下赖宁的照片,不学习他的英雄事迹。青少年是我们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如果现在我们不把他们向维护社会道德,社会秩序上引导的话,那么将来长大怎么承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呢?所以我认为现在不教育他们的话,将来会非常可悲。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