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上海 > 上海新闻中心 > 上海新闻

5月31日 世博满月了

来源:东方早报
2010年05月31日09:49

  高温、雷电、强对流交织的一个月

  在经过从试运行开始的一个月“实战”后,上海气象部门不断调整方案,启动了“早通气机制”,给园区相关部门留出更充足的准备时间。

  开园第二天,30℃的准高温天便提前“烤”问世博园。当天,世博园接待就诊者达304人,其中26人中暑。为此,当天园区在高架步道、行人休息区启动了喷雾降温装置,并在一天内安装了近600把遮阳伞。

  开园以来,申城共遭遇3天最高气温在30℃以上的准高温天,气象台对此作了准确的预报,并不断通过园区大屏幕提醒市民及时做好防晒和补水措施。在此期间,世博园区又新增2000顶遮阳伞,并给德国、沙特等10个热门场馆安装了排队遮阳棚,遮阳挡雨设施的面积超过了20万平方米,同时还在园区新增56个直饮台,使得直饮台增加至158个。

  5月17日清晨,世博园区拉响了开园以来首个雷电黄色预警。世博气象台台长陈智强表示,这次雷电活动不是太强,发生的时间也主要在清晨,因此市民印象并不深刻,但发布前气象部门作了大量的监测工作,发布后也立即将预警信息传递给世博局、应急联动中心、防汛指挥部、园区安保部等多个部门,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做了各种应对措施。

  在经过从试运营开始的一个月“实战”后,上海气象部门不断调整方案,启动了“早通气机制”,在气象灾害预警的基础上再设两道内部“防线”:强对流天气消息和强对流天气警戒,将原本最多提前半小时的预警时间拉长至6小时以内,以给园区安保、交通、运营、卫生等相关部门留出更充足的准备时间。

  5月20日开始,上海中心气象台滚动发布预报,预计5月21日到22日将遭遇强风雨过程,累计雨量可达大到暴雨程度。从当天开始,气象台5位首席预报24小时轮流值班。

  在迎战开园来首场强对流天气的过程中,“早通气机制”成功打响世博部门联动的“第一枪”。5月21日23时,上海气象部门首次发布世博园区强对流天气消息,并于22日0时30分升级为强对流天气警戒。

  如同“发令枪”响,世博园区内一场迎战灾害的“接力赛”开始了:园区指挥中心内气象指挥岗立刻向指挥中心指挥长报告,并在事件管理系统下发预通报,启动联动机制。紧接着,卫生、交通、物流、农业、绿化等各指挥席位、二级指挥平台、片区场馆管理部纷纷作出快速反应,不到20分钟应急命令已经传到了具体执行部门,同时,气象席位收到来自各部门的回复,显示应急联动机制运作顺畅。

  夜色中,世博园区忙碌起来了:加固园区内标志物和树木,为防汛排水和应急抢险度身定制的16辆防汛移动式泵车随时待命,同时进一步落实防雨防滑措施,在场馆铺设了一批防滑垫,绿地等湿滑地点增设了警示标志。

  5月22日上午一开园,所有进园游客都收到了来自园区的气象短信,提醒防雨防滑。园区广播也在不断提醒着参观者注意防滑。各热门展馆前也新增了大量遮雨设施,同时,大量清洁人员不断地清扫着积水,保证路面尽快退水。

  在经历了多次雨日封闭后,高架步道从5月24日开始“变身”:画上了斑马线,涂上了防滑漆,以后再逢大雨天,游客也可以安心行走了。

  而从上周开始,游客一进入世博园区便能收到当天的天气预报和生活提示信息。

  每一个参与的人都在经历成长

  角色之间的转换并不容易。每天,似乎都有数不完的事需要处理。第一个月的世博会,对于园区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成长的历程。

  第一个月的世博会,对于园区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成长的历程。

  来自韩国的金高恩是韩国馆的项目助理,在世博会召开之前,她是一名复旦大学大三的学生,而现在她每天的工作就是负责媒体接待。角色之间的转换并不容易,没有工作经验、中文也不流利的金高恩要承担起每天至少接待30个媒体采访的任务。最初,面对媒体的提问,她只能用有点生硬的普通话简单回答,“嗯,这个怎么说呢?”“不好意思,能再说一遍问题吗?”

  “在学校的时候虽然也用普通话和同学交流,但每天说的都差不多。可要回答媒体关于韩国馆的问题,我的普通话就不行了。”金高恩只能一边工作一边摸索,终于悟出了一套工作方法。

  “现在,我都会让需要采访的媒体提前发送采访提纲。”如此一来,她就可以针对采访提纲准备充分,以便采访当天能够更好地介绍韩国馆。开园至今,她已经接待了500多家媒体的采访。“世博会结束后,我的中文水平一定能提高不少。”金高恩带着甜美的笑容说道。

  如果要问意大利馆的Marianna,现在的工作状态和一个月以前有什么变化,那么答案一定是“忙多了”。“每天,似乎都有数不完的事需要处理。”她在意大利馆的办公室里贴上了一张张小小的便签条,渐渐地,这些便签条便爬满了整面墙。

  有时,游客会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而这些建议也很好地帮助了意大利馆的工作人员及时了解游客的想法,作出适当的调整。“比如,一楼大厅中的时装展示,有一块标牌上写着关于各种展出时装的介绍,一开始,这块标牌被悬挂在了比较高的位置,有游客就和我们反映,说看不清标牌上的字。” Marianna说,听到了游客们提出的建议后,意大利馆的工作人员们立刻调整了标牌的位置。

  辛勤的工作也让Marianna收获颇丰,除了感到自己工作能力提高了之外,这段时间在上海的生活也使Marianna对上海这座城市更为熟悉和喜爱。在投入上海世博会意大利馆的工作之前,Marianna对于上海几乎是一无所知。可如今,她已然深深地喜欢上了上海。

  “有些地方,上海和欧洲很像,就是那种小小的感觉。”Marianna所说的小并不是指城市的规模,而是包含了一种亲切的意味,“我喜欢上海的弄堂,弯弯曲曲的,我喜欢在那里散步。”

  Marianna还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希望为上海世博会服务的经历能让她逐渐听懂上海话。

  一场跨文化交流盛宴才刚开始

  不同国家在上海世博会的舞台上不断推出文化“名片”,这些风格各异的演艺活动宛如一座座流动的国家馆,在世博园内外展现着独特的魅力。

  与世博园区各国国家馆相映生辉的,是不同国家在上海世博会的舞台上不断推出的文化“名片”,这些风格各异的演艺活动宛如一座座流动的国家馆,在世博园内外展现着独特的魅力。

  5月7日,免费欣赏到费城交响乐团演出的游客说,指挥大师迪图瓦在世博文化中心轻轻晃动着身体,传达的是对于音乐的愉悦感受。

  5月13日,西班牙国家芭蕾舞团在世博中心用两部小型舞剧《双人舞》和《神话》串联而成的弗拉门戈舞蹈晚会,向人们呈现了西班牙的国粹,演出票不到10分钟就被领取一空。而丹麦国家女子合唱团在丹麦馆的“小美人鱼”雕塑旁唱响纯净的歌声时,不少中国观众不由跟唱起来。

  世博园的欢乐同样蔓延到园区之外。

  来自法兰西的街头艺术亮相中山公园,巨型木偶对应舞狮,管弦乐对应唢呐横笛,法国军乐鼓对应中国花鼓,50余名中法艺术家组成的演出团体“东方乐队”,带来了专为世博打造的大规模街头艺术表演。

  而在南京路上,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最具传统特色的民俗节庆活动 “叠人塔”,引来中国观众阵阵惊呼。

  在上海世博会中国政府总代表助理徐波看来,对于整个中国社会而言,世博会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与国际社会的零距离对接。189个国家、57个国际组织让世博园一夜之间变成了中国最大的国际社区。开幕式来了20多位国家元首,世博期间还将有逾百位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其馆日活动。“全世界聚焦上海,天天都在跨文化对话。许多总代表对我说:‘北京奥运是中国向世界展示,上海世博是世界向中国展示。’”

  世博会第一个月,跨文化交流的盛宴才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陆曼)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对话大师解读苏格兰单一麦牙威士忌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时尚文化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