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华 |
【访谈录】
主持人:你说你对烹饪感兴趣,你自己做菜的吗?
林奕华:我很喜欢看那种烹饪电视节目跟着来做。因为英国特别多这种烹饪的节目,而且都做的很好。反而我对华人地区的这种节目不太感冒,因为我觉得他们的重点不是放在对食物的尊重,而是放在一些噱头上,比如美女、名人来煮,这东西有多贵之类的,但是这些都是附加值。我最喜欢看的一个节目是一个威尔士小胖子,他就住在农庄里跟农夫一起生活,他强调他用的食材都是自己种的,就看他怎么种怎么煮,什么天气配什么酒,那感觉非常好,他不是在炫耀人的身份地位,其实是在享受那个温暖。
主持人:到上海有必须吃的东西吗?
林奕华:就好像你到香港就会想去吃粤菜,我到上海就一定会去吃一些本帮菜。也许我喜欢上海菜是因为它甜,毕竟上海做的上海菜比香港的地道,每次来都会去一去老吉士。
主持人:你怎么理解上海腔调?
林奕华:我们长大那个年代,上海人是代表很优越的很神秘的贵族,因为逃难到香港去,把北角(香港一个地区)叫做“小上海”,以至于你看王家卫的《花样年华》里面穿旗袍的样子还有周璇在唱的那些歌,整个感觉都是贵族的氛围,但是另外一方面如果看张爱玲的书里写的上海人又有非常不同的面向,比如《半生缘》你看那些小人物,一家人挤在弄堂里面生活。就好像到伦敦,英国人讲的就是英文吗?其实也不是,他也有口音,这个腔调就出卖了不同背景的社会成分。我觉得很遗憾的是我现在都听不懂上海话,那时候我要排《半生缘》的时候,我最大的保留是,如果我都没来过上海,我怎么能排出一个以上海为背景的戏呢?所以我就改成整出戏以一个图书馆为背景。
上海就是大千世界,现在每次来,坐在车里看出去,觉得上海每个区的风情都不一样,一方面觉得人很多很挤,但拐一个弯你就发现它有一些小巷子比较窄的路,房子突然变矮了,各种特色都有,都讲不完,希望还可以看多一点。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