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家住天山五村的刘淑媛从她家庭病床医生手中得到一本新打印的《长宁区社区居民家庭健康档案》。这位83岁的老太好生奇怪——从6年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第一次为她做全身体格检查表,到近半年来她22次去医院门诊的就诊时间、诊断疾病、药品处方,以及作为一名“被管理”的糖尿病、高血压病人的详细随访记录,在这个活页折子上应有尽有。
其实,这只是录入仙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天山五村全科服务团队“小型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一小部分内容。仙霞社区4个全科团队各有一台仅巴掌大小的小匣子——可以带去病人家中的PDA机。4台PDA机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系统与长宁区HIS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LIS系统(医疗检验化验信息)、RIS系统(医技辅助检查信息)和CHSS系统(社区健康档案)数据互通。目前,这个融合大批医疗数据的庞大系统管理平台,正通过59台像“天山五村团队”一样的PDA机,开始覆盖超过长宁区80%以上的人口。
“CHSS”唤醒健康档案
长宁区通过“长宁健康网”信息系统建设,将医疗数据全面整合,将“数字医疗”带进家庭,有效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和市、区、街道三级卫生信息资源共享和条块协同,形成了HIS系统、LIS系统、RIS系统、PACS、CIS、CHSS(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信息管理的新模式。
以往,社区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一份厚厚的健康档案,但通常信息收集一次后健康档案就长时间沉睡在社区中。
“覆盖全区38万人口的健康档案,但这健康档案是‘不活的’:原有健康档案系统是孤立的,内容简单,模块分散,不利于系统间数据传送,更不方便完整调阅服务对象的所有信息;无法实施健康档案系统数据同步更新;社区之间的系统资源无法共享整合;更不能实现患者信息的汇总与统计等。这给团队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队带来不便的同时,也不利于管理能级的提升。”长宁区卫生局信息中心主任时长城说。
2004年起,长宁区在全区部署实施CHSS系统,通过VPN专线网络涵盖60个站点(其中社区服务站点共计42个),包括核心档案的9个专业档案(老年专项、计划免疫、儿童保健、妇女保健、传染病管理、肿瘤管理、高血压管理、糖尿病管理、体检信息)覆盖全区38万人口的健康档案信息,激活“沉睡”的健康档案。通过长宁区社区服务中心HIS系统与CHSS系统的对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服务站点的信息互通,避免信息数据的重复录入、消除信息孤岛。在HIS系统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支撑社区服务中心的“六位一体”功能。
TIS创主动服务
一方面,长宁区通过CHSS与HIS对接,实现健康信息与门诊、住院信息的互通,资源共享,协同工作;另一方面,长宁区通过TIS系统建设来“保鲜”健康档案数据库,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改革。
长宁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组织管理和服务模式实行全面改革,从内部设置到组建由全科医师、公共卫生、全科护士等组成的全科服务团队。全科团队是送服务上门的主体,每个全科团队由7人组成,包括三位临床全科医生、两位公共卫生医师和两位护士。针对全科团队,长宁区首创开发实施了TIS系统,通过系统,全科团队在居民家中就可以调阅病人的HIS就诊信息和CHSS健康档案,可以进行家床病史、健康档案、查阅区域内双向转诊信息等,使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充分享受到“六位一体”的服务。
另外该系统可以为全科团队提供工作安排提示、工作规范查询、药品配伍禁忌提醒等服务,如果医生在社区医疗巡访的过程中碰到新的不了解的病情,他只要点击TIS中相关按键,TIS就会显示出处理这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如今无论是在门诊、住院部,还是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及居民家中,医生都可以调用到居民的健康档案及公共卫生的所有资料,譬如这个家庭里面慢性病管理的状态、儿童接种的状态等信息都能够看到;同时,新出现的医疗信息也会被及时录入系统。
三言两语
“信息化是社区卫生改革的切入点,改革到什么深度,就把信息化推进到什么深度。”这是长宁区卫生局副局长池捷说过的话,也是长宁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写照。TIS系统的建立标志着长宁区社区卫生三级式信息服务体系已经形成,通过信息化手段支撑社区卫生“三站式”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