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艺术生活366天》是一项持续一整年跨领域、跨学科、跨媒介的大型文化艺术项目。它由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主办,项目发起者和总策划人是证大现代艺术馆馆长沈其斌。“介入”项目将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于2008年12月31日结束,全年366天,“介入”每一天都将为您呈现一个文化艺术事件,众多的国内外文化艺术机构和个人的参与将最大限度扩展、丰富艺术与文化触及公众生活的渠道和方式,在文化艺术和日常生活之间架设桥梁。
《介入:艺术生活366天》
(一)“介入”的由来
所谓的全球化趋势在经济力量的驱动下似乎在造就这样一种错觉:地球上存在的各种文化其实是一个整体或者说有可能汇成一个整体,并构建起一个大的文化范畴和价值体系为人们所公认。事实果真如此么?其实,从文化的角度上讲,它只不过是个假设而已。它在虚构一种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正是“宏大叙事”变幻出来的又一个新花样,它试图诱使人们越来越关注“整体”,幻想所谓的整体文化的未来,从而忽略了差异的存在与碰撞。在经济力量的作用下,人世的一切面貌发生改变的同时,诸多的日常文化事实被轻易遮蔽或忽略了,使人们误以为现实的一切真的就是那种“宏大叙事”所描述的那样拥有共同的现实与未来。那么,我们该作如何思考呢?文化,不是一种幻觉,而是一种日常现实。面对这样的现实,基本概念的梳理与重塑固然必要,但更为重要的是直抵日常事件的行动,是去努力揭示文化何以是日常的,同时又如何是非常的与独特的、是对诸多日常关系的一种交织、凝聚与嬗变。这就是我们要选择“介入”开始行动的缘起。
关键词:
●对各种艺术博物馆参观,感受博物馆的神圣性、权威性,朝拜艺术殿堂的感觉无意中制造的神话结构,产生博物馆凌驾观众之上的莫大的距离感。
对应思考:消解具有神圣性、权威性的神话结构,拉近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让当代艺术变得日常化。
●对大型双年展、三年展、文献展的模式的反思:展览成为小众化、精英化的艺术表达,远离一般观众;同时大型展览成为国家、地区或城市的文化战略,艺术被政治格式化,远离艺术本体;艺术的权威性被掌控在少部分人手中,当代艺术在制造象牙塔。
对应思考:让艺术更多体现文化的公共性,真正返回到观众,成为城市的文化呼吸,回归文化艺术的本体。
●博物馆和大型展览皆为一种艺术的宏大叙事,在制造一定的神话结构。
对应思考:消解宏大叙事,让艺术成为日常。
●时间成为最日常的恒定的元素,每天即日常;一年是日常的最完整的叙事。
对应思考:《介入:艺术生活366天》每天一个文化事件,贯穿一整年的艺术呈现,构成2008艺术的奥运之年。
(二)“介入”的方式
“介入”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跨媒介的综合大型文化艺术项目。除了当代艺术,它还涉及文学、音乐、电影、戏剧、舞蹈、表演等领域;它不仅通过展览来呈现,也通过行为、音乐、研讨、出版、电视、多媒体、网络等综合媒介来表现。它将覆盖上海各种类型的物理空间,如公园、广场、街道、工地、建筑物、地铁站、机场、车站、渡口、社区、医院、学校、工作室、剧场甚至家庭等等。同时,网络等虚拟公共空间也可以作为实现此项目的平台。
关键词
●跨学科、跨领域、跨媒介
●覆盖上海城市的物理空间
●关注虚拟空间
(三)“介入”的意义
“介入”以当代艺术为起点,打破了艺术在美术馆呈现的单一模式,拆除了美术馆筑建的那道无形的“墙”,让文化直接闯入到公共空间当中,更大程度上体现出文化的公共性。博物馆、大型展览所铸成的“宏大叙事”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艺术变得不再是小众的、精英的文化,而是介入到大众日常生活中,成为诸如工作、休闲、娱乐等日常化行为。“介入”将会改变上海公共艺术现状。以跨学科、跨领域的呈现方式来突破诸如城市雕塑、城市景观等与大众毫无关系的模式局限。同时为上海创造和重新描绘一张上海公共艺术地图。提升上海当代艺术的国际地位。“介入”也充分体现了证大现代艺术馆独特的原创价值,展现对当代文化建设的独特贡献力。
关键词
●消解博物馆的神话结构,更大程度体现文化的公共性,实现无墙的美术馆功能。
●消解博物馆、大型展览的宏大叙事,突破当代艺术小众化、精英化局限,让艺术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改变上海公共艺术现状,为上海创造和重新描绘一张上海公共艺术地图,提升上海当代艺术国际地位。
●体现证大现代艺术馆独特的原创价值,显现艺术馆对当代文化建设的独特贡献力。
(四)“介入”之后
“介入”是一个时间跨度广的年度项目。它会持续地进行着,以另一种方式去记录、呈现,整个行为约持续到2016年。在2008年至2009年期间,证大现代艺术馆将会收集和整理所有“介入”相关文献,建立文献库,并做深度学术研究以及编辑和出版各种相关学术研究文献。这些文献将会作为2010年喜马拉雅•证大当代美术馆的开馆展向公众展示。在此之后,它们会按不同的主题、类别、时间、地域、媒介等特点被细分为各种不同的展览,并在世界各地巡回展示。这些文献还将作为2010年证大当代美术馆中公共图书馆的基础资源向公众展示一个完整的“介入”。
关键词
●2008年至2009年收集所有和“介入”项目相关的文献,建立“介入”文献库,深度学术研究,编辑和出版各种相关学术研究文献。
●2010年,“介入”文献将在喜马拉雅•证大当代美术馆作为开馆展。并把“介入”全年项目按不同的主题、类别、时间、地域、媒介等特点细分成各种不同的展览,随后在世界各地巡回展示,将巡回至2016年。
●2010年喜马拉雅•证大当代美术馆中公共图书馆的基础资料建设。
相关阅读:谷文达和他的《天堂红灯》
(一) 天堂红灯(Heavenly Lantern)
著名当代艺术家谷文达的设计作品《天堂红灯》作为《介入:艺术生活366天》的首个项目,将于2008年元旦以媒介传播的形式在上海华丽登场,拉开《介入:艺术生活366天》整个年度文化艺术项目活动的序幕。
《天堂红灯》方案图以中国龙的形象为主体,用数万个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红灯笼将卢浦大桥、南北高架以及延安路高架整个包裹起来,形成了一片喜庆洋洋的红色海洋。龙头贯穿了卢浦大桥的主桥段。龙身自大桥开始,沿南北高架,再转上延安路高架,直至外滩绵延二十公里。整条由红灯笼组成的中国龙与身着大红灯笼袍的金茂大厦交相辉映。
但逢喜庆佳节悬挂大红灯笼已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是中国人沿用至今的风俗习惯。大红灯笼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是幸福、喜庆、富有的象征;同时它也是平和的、亲切的,是人们生活中极为普通的伴随物。在元旦这个喜庆的节日里,《天堂红灯》所被赋予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件艺术作品的呈现,更多是以一种艺术的语言向大众传达新年的祝福。同时,由红灯笼装点成的巨龙和高耸入云的金茂大厦更赋予了这件作品另一个深远的意义:中国正在创造出一个举世瞩目、和谐、高速发展的社会。
《天堂红灯》突破了传统意义上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象征,它是对现代艺术表现方式极限――诸如艺术的观念、形式的张力、集视觉冲击力、技术难度、媒体聚焦等方面提出的挑战。更重要的是《天堂红灯》的创作不仅仅是艺术家及其创作队伍所进行的单一行为,它的合作者也不局限于当地美术界,而是艺术家与实施作品所在地的政府、跨国公司和本地公司之间多方面、深层次的一种合作。
(二) 谷文达小传
谷文达1955年生于上海,中国当代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品有《联合国》、《碑林——唐诗后》、《墨(炼金)术》、《中国简词》等。
谷文达198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研究生班,师从陆俨少先生,并获文学硕士学位。1987年,他获得加拿大“外国访问艺术家奖”,并在多伦多约克大学举办了其在国外的首次个人展览,并于同年移居美国纽约为职业艺术家至今。
谷文达的个人展览、及其参与的国际展和双年展涉及的国家和地区有中国、香港、韩国、加拿大、挪威、法国、波兰、意大利等。1987年起,他受邀就其艺术观念与创作到世界各地的大学和美术馆包括旧金山艺术学院、芝加哥艺术学院、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挪威国家艺术学院、瑞典皇家艺术学院、明尼阿波利斯设计艺术学院、多伦多约克大学、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旧金山现代美术馆、旧金山亚洲艺术馆等处进行演讲。
谷文达曾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美术系副教授,并由明尼苏达州州长授予荣誉州民。2000年为美国缅因州立艺术学院荣誉博士候选人、纽约库柏联谊客座教授、纽约P.S.1美术馆国际艺术家评审、加哥艺术学院奖学金评委,被中国二十一世纪在线网站评为二十世纪中国十大艺术家之一。2001年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为谷文达举办他专业生涯上首次回顾展。2003年任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申报联合国文化遗产艺术节评委。2003年至2004年举办了谷文达在美国的个人巡回展览。2003至2007年,谷文达艺术的专题学术讨论会分别在美国坎萨斯市的耐尔森美术馆、得克萨斯大学和康乃尔大学举行。2007年任美国纽约亚洲艺术博览会副主席,同年被评为康乃尔大学乔治鲁斯演讲者。
谷文达的艺术亦在各国的国家电视台上播出介绍。其中包括CCTV中国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PBS美国国家广播电视公司、BBC英国国家广播电视公司、ZDF德国国家第二电视台和中国香港、日本、韩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挪威、加拿大、瑞士、法国、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广播电视台。由加拿大温哥华一影片公司摄制的文化文献片《遮盖之下》(包括介绍了谷文达以人体材料创作的装置艺术)被温哥华国际电影艺术节和多伦多国际电影艺术节提名为最佳文化文献片,入选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玛葛丽特电影艺术节并在十所美国大学巡回展映。
谷文达现今仍活跃于国际艺术界。其作品《天坛》登上1999年3月《美国艺术》的封面,开华人艺术家之先例。2002年3月号的《东方》杂志更以他的肖像作为封面,并在内页注明此乃创举。英国著名美术史家爱德华•史密斯评述道:“谷文达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著名的前卫艺术家之一,也是国际知名艺术家。从许多方面来看,他已成为我们时代的文化艺术的重要人物。”
三.“介入:艺术生活366天”2008年1月部分活动预告
谷文达 《天堂红灯》
谷文达1955年生于上海,198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研究生班,师从陆俨少先生,并获文学硕士学位。2007年美国纽约亚洲艺术博览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有《联合国》、《碑林——唐诗后》、《墨(炼金)术》、《中国简词》等。 大红灯笼覆盖上海当代标志性建筑金茂大厦的《天堂灯笼》艺术计划效果图将占全版面的一半,另一半则由谷文达的标志性特制汉字来祝贺新年。
吞图项目筹备小组 《吞图计划》
金江波、乐大豆、金锋、杨振中、徐震、黄奎、张鼎、金利萍、李雪慧。 《吞图计划》以www.hipic.org(网站已于2007年9月初开通)为核心系统,它将接受和汇集来自全球的海量图片。从项目启动之时起,此图片展示系统的视窗就永不停止地以每30 秒一张的速度在更新。任何一张图片在这个系统里只会展示30 秒。全世界将通过网络、广场上的大屏幕、展览活动等不同的方式看到这个项目。这个图片展示系统是全球同步的, 也就是说在任何地方看到的都将会是此刻正在展示的同一张图片。这是一个对全球开放的系统,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和其他方式把图片发到这个系统中。谁都可以在这里展示自己的图片。随着时间的变化, 这个项目将在全世界寻找各种合作的可能, 人们将在各种地方通过不同的方式参与到这种交流中去。
Vibeke Jensen 《Night_Watch》
Vibeke Jensen是挪威艺术家,现生活于纽约。她的作品主要关注心灵、精神与社会的关系。她藉由录像和近距离的摄影来诠释人们观看时的满足感和被看时的恐惧。在她的装置中,艺术家建立了特殊的情境,让参观者从不同的角度尝试与感受偷窥和监视。参观者观察自己也观察别人,从而体会一些作品所关注的议题,例如是谁在看谁。她的装置往往针对配合特定的情境和环境,结合新与旧的技术,例如由感应器启动的音效、投影录像、摄影、摄像机、各式综合媒材等。 《Night Watch》是出现在公共空间里的一个反复回放的影像作品:一只闪烁凝视的眼睛从不停止地注视着行人。这种姿态质疑安全与保护、监视与被监视,也引发人们对眼睛的关注:这只眼睛从父母的眼睛转到雇主的注视,转到国家对个人私密的关注。
苍鑫 《体操 交流》
苍鑫,1967年出生于中国黑龙江,1988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现居住并工作于北京。苍鑫是中国最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之一,他把作品作为一种促进与自然和谐交流的工具。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自1996年开始的《交流系列》、《苍氏体操》以及《身份互换》。在作品中他与蜥蜴一起沐浴、装饰陌生人的衣物和倒在冰冷的冰川;每个动作都表示了“转为他物”的仪式。 在上海的某个公共空间,苍鑫将带领着志愿者完成以下一系列表演动作:所有志愿者排成一列,两个人出来喊口令:“ 一, 二, 三,开始!”每个人个走约十步。口令:“停,趴下。”所有队伍里的人趴下。然后艺术家做他的《交流》(舔地)口令:“起立!”所有队伍里的人站起来。口令:“继续走!”所有人再向前走几步。口令:“停!”……重来一次,直到队伍抵达艺术馆门口,整个表演将在40分钟内结束,整个行程必需有至少1500至2000米。
吴俊勇 俚语辞典
吴俊勇,于1978生于福建莆田,1996-2000在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学习。之后从2002年开始在中国美术学院研究新媒体,与此同时也开始尝试独立制作FLASH动画。 通过搭建一个留言网站,网络征集俚语词库。从中选择有代表性词汇进行创作。制作一本辞典,发布到互联网。作品为长期计划,并且不定期的进行更新
Adad Hannah Stills系列
Adad Hannah,1971年生于纽约, 现生活和工作于加拿大蒙特利尔。 在购物中心的大荧屏上或是公共场所建筑物的墙上,可以看到艺术家选择的一部分影片截图,图片来自于他的《Museum Stills》和其他《Stills》系列作品。通过静止的图片播放,影像的视觉效果更加被张显:它们无声,有时间断,很微妙地削弱了我们一般的观看模式。
杨振中 睡眠疗法
杨振中,1968年生于中国杭州,现居住于中国上海,从事录像、摄影、装置、互动等新媒体艺术创作与展览策划。杨振中敏于思考,比较理性,作品风格冷峻,一直关注和追究规则和惯例问题。他喜欢改变日常规则,作一些有悖常理的视觉游戏。 在约3米深,直径1.8米的地洞里安装强灯。同时洞里边上安装音箱播放睡者的声音。灯光由洞口射出,与睡声同步,渐渐加强,然后熄灭。白天装置不运作,只须用围栏将地洞圈起来,灯光在天黑之后打开。
唐茂宏 我们
唐茂宏出生于 1975年广西省灵川市,2000年毕业于中国美院。唐茂宏对问题的思考一向是敏锐与深邃的。他的作品不多,但只要作品呈现出来,总会印记在观者的内心。 根据 2007年公安部全国公民身份号码查询服务中心提供的“中国重名最多的50个姓名”的数据表,统计的结果重名第一为“张伟”,排在第二的是“王伟”,第三是“王芳”。在某个公共空间,将树立一个三角的柱体状的雕塑,通体白色。每个立面高250CM ,宽650CM,三个立面分别为简体汉字“张伟”、“王伟”、“王芳”及这三个名字的拼音字母“ZHANGWEI”、“WANGWEI”、“ WANGF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