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与社会.变化》之“流行歌曲的变化”
沈小岑:音乐需要激励心灵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市民与社会》节目将陆续请到三十年间的代表性人物,一起探讨三十年的变化。
搜狐网友可回帖向嘉宾提问,参与节目。 节目中主持人会选取搜狐网友有代表性的提问,与嘉宾进行互动。
嘉宾简介:
沈小岑是第一位由国内唱片公司推红的歌坛明星。她演唱的一曲《请到天涯海角来》成为第一首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原创通歌曲;她的独唱专辑销售量位于全国首位;她是最早举办个人演唱会的内地歌手,又率先走出国门寻找新的舞台,然而让她成为当时歌坛最有争议人物的一件事是:1980年初首次登台,还是建筑泥水工的沈小岑在演唱印尼流行歌曲《哎哟,妈妈》时,居然手握话筒,一边满场奔跑一边招呼台下的观众,全场观众当场镇住,继而全场沸腾,轰动上海。
点评嘉宾:
陶辛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西方音乐学会理事,国际流行音乐研究协会(IASPM)会员;中国传媒大学特聘教授(2005年)、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客座教授。
(下文中秦为主持人秦畅 沈为嘉宾沈小岑 陶为点评嘉宾陶辛)
| |
嘉宾沈小岑 |
| |
嘉宾沈小岑 |
“请到天涯海角来”怎么就成了”精神污染”?
秦:82年第一次出流行歌曲专辑的沈晓岑由于一首“请到天涯海角来”而一举成名,她是上海第一代流行歌手,第一个开个人演唱会,发行的第一张就风靡大江南北。
沈:可以这样说,第二天,我的录音师就打电话给我,他说“啊呀,小岑你知道现在哪首歌大街小巷都在放?”我说是哪首歌,因为当时录《天涯海角》没有把这首歌作为主打,啊呀感觉很意外的怎么第二天大街小巷唱的都是这首歌“来呀,来呀,来呀”只要有录音机的地方,就在放这首歌,真的太出名了。
秦:当时在录这首歌的时候,你自己喜欢吗?
沈:哈哈哈,要我说老实话是吧,其实那时候对这首歌感觉一般,但是在表现时用我最自然的方式,用最自然的声音状态,没有任何加工什么的,什么花哨的东西对伐,陶老师你一听就知道了,很自然和朴素的表现出来了。
秦:可是你知道吗?我们这一代人,比如我的初中,高中若干次的文艺晚会上,不是我唱就是其他同学唱天涯海角,这可是那个时候任何文艺活动的主打歌曲……
沈:可能因为旋律很简单,很好学。
陶:对对,这种现在在流行音乐蛮常见的,包括演唱者,制作者,发行者有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所以一个真正流行的歌曲的能否流传它的判定者就是大众。
秦:你能不能被接受,就看那些听众们是怎么听这首歌,怎么感受这首歌的。但是我知道一开始让你火了,可接下来却让你懵了,大家开始批判你了。
沈:对,那会国内正经历着所谓“精神污染”的阶段,所以这首歌也属于被精神污染的这么一个系列当中了,每天被批判来批判去,不止我这一首歌啊,包括李谷一的《故乡恋》,《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啊,还有好几首歌都属于精神污染的范畴。
秦:报纸上说你精神污染了,当时你理解吗?
沈:其实我还不知道什么叫精神污染,因为我觉得我唱这首歌真的是我非常纯朴的,真实地声音,真实的形象的再现,我还真不懂什么叫精神污染那。
秦:有位搜狐网友问“当时你在唱这些靡靡之音时,怎么这么有勇气?”
沈:哈哈,我很喜欢这位网友的问题。“靡靡之音”,什么叫靡靡之音,我真的不理解这四个该怎么解释,我得要听听陶老师专家来解释一下了,呵呵。
秦:当时你对报纸上的批判是不接受的,觉得我唱的不是靡靡之音。
沈:当然了,我觉得反而是召唤了很多听众,召唤了很多朋友,怎么就成了精神污染了呢?我当时觉得很奇怪,怎么也不理解这个意思。
秦:陶老师,你看现在我们再来听这首歌的时候,觉得是这样一首清新朴实的歌啊,您给我们分析分析当时。
陶:是呀,现在再回过头去看这段历史真的是蛮有意思的,再仔细想想它是有它的道理。精神污染批判的背景其实是参照文革后期的歌,文革初期有一些造反歌,特别到文革中期,70年,72年时有些解禁的歌,挺好听的,包括聂耳的歌,陕北民歌这样一些歌,但到文革后期75,76年出现一个狂潮就是歌颂文化大革命,比如“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所以那时的音乐又转了,我们听到的都是那样的音乐,现在想起来有点似乎像歇斯底里的一种状态。那到文革结束后,作为公众我们觉得这样的音乐是不对的,我们需要另外一种音乐,我们要过另外一种生活,我们要另外一种状态,所以自然会寻找与自己理想中状态相契合的那种音乐。但是作为意识形态来说它的转换没有这么快。80年代初批判这批判那,是因为这两样不同步,大众心态和主流意识形态两者不同步,大众的心态已经往前走了,但主流意识还相对比较滞后。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都是这样的,改革开放是只由小岗村那些农民先搞起来的,这始终是不同步的。反映到文化领域,反映到音乐领域反映到流行音乐也是这样的.
秦:恩,文化就是社会的表现。
陶:对,现实就是:一方面大家都很喜欢,但另一方面又不断在遭受批判,这就是矛盾。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