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冰溜冰场
四年内申城关掉一半冰场北方运动遭遇“水土不服”
曾在申城火爆一时的多家真冰溜冰场,目前似乎只剩两种结局:一是关门歇业,如位于虹口区的莱佳真冰场、徐汇区的万体真冰场等;二是艰难度日,如目前在上海有3家分店的冠军溜冰场,经营只能勉强保本,淡季客流每天仅十几人。致使沪上真冰场陷入颓势的“魔咒”是什么?“存活者”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淡季常见“一人包场”
上周一个工作日的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新世界百货6楼的冠军溜冰场,在进口处,等待进场的滑冰者排起五六人的队伍,记者数了数,在400平方米场地内,正有四十几个人在溜冰。这里的生意似乎并不差。一直到晚上7点多,还有三十多人在滑冰。
“你们看到的是‘假象’,”正在场外休息的溜冰爱好者罗先生告诉记者,“现在正是暑假,人气至少比平时旺一倍。6月份的一个工作日,我在这里溜冰时,整个场地只有我一个人。”
顾客反映的“一人包场”也得到了冰场经营方的证实。据了解,冠军溜冰场由北京零度阳光体育文化有限公司经营,目前除了新世界,在上海还有西郊百联和五角场又一城两家冰场。“我们在行业里做得还算不错,但也只能勉强保本。”采访中,该公司一位负责人坦言,一年中也就暑假和寒假的三个月生意好些,眼下旺季每日客流有100多人,但在长达九个月的淡季中,工作日日均客流仅十几人,个位数客流的情况也不鲜见。
记者了解到,在这里滑一场冰90分钟的收费为60元,加上保险费和手套等工具成本,人均消费一般不超过80元。这位负责人不愿透露具体营业收入情况,但按照如此低迷的人气和并不高的收费标准来算,冠军溜冰场生存艰难确是显而易见的。
“2005年新世界这里开业时一场门票卖50元,7年过去也只涨了10元。”这位负责人无奈道,“真冰场的主要消费群体是中小学生,门票定价不能太高。况且本就人气不旺,轻易涨价只怕客人流失更多。”
申城冰场数量4年“腰斩”
在冠军溜冰场艰难经营的同时,沪上已有半数溜冰场在近几年先后关门倒闭。
“莱佳、万体、司凯特……真冰溜冰曾经在上海掀起一阵‘蓬头’,但这些同行已先后关门。”冠军溜冰场新世界店长刘智朴回忆,原来上海的七八家冰场,现在只剩下四五家。
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早在2004年11月,莱佳真冰场建成营业后,“真冰滑冰”风靡一时。此后,冰场在沪的数量不断增加。2006年,采用同一形式由室外游泳池改建而成的真冰溜冰场——万体真冰溜冰场再次轰轰烈烈宣布开业。开业之初,溜冰场内达到2小时200人的饱和程度。
然而,好景不长,当市民的热情度下降后,大多数溜冰场的营业情况便不温不火。从2008年起,一些营业额不乐观的溜冰场相继关门歇业,其中就包括红火一时的莱佳和万体溜冰场。而2010年,申城最大规模的室内真冰溜冰场——位于正大广场的司凯特真冰场也在坚守3年之后无奈倒闭。
北方运动入沪“水土不服”
“真冰运动在上海市场有限,它的地域性属于北方。”冠军溜冰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在北京、郑州、广州、成都等城市都有冰场在经营,但北方的消费群体毫无疑问更大,“在北方一些城市家长送孩子去滑冰,就和在上海学游泳一样普遍。”
刘智朴则认为,溜冰并不是一项很大众的运动,首先它有场地限制,其次还需要特别的技能,且这种运动带有一定的风险性。
正是这些“水土不服”的先天掣肘,让冠军溜冰场放慢了在上海市场扩张的速度,原本计划在上海再建5家冰场,但目前会综合考虑地段、商务成本等各种因素,谨慎发展。
此外,经营管理模式则是真冰场存亡的另一关键。业内人士分析,真冰场的成本包括前期建设、场地租金、能源、维护与人工等,其中维持冰面的能源费用与场地租金是最大开销,面对高昂的运营成本,管理上的失误或不专业都会导致溜冰场入不敷出进而无奈倒闭。
无论在上海还是其他城市,教学收入是真冰场经营的重要一部分,但一些倒闭的冰场并不重视这块业务,聘请教练的专业要求也不高。相比之下,冠军溜冰场之所以能在上海经营多年,原因之一就是重视教学收入。“我们在上海有30多位专业教练,很多都是退役的专业比赛冠军,五角场又一城冰场几乎有三成收入来自教学。”冠军溜冰场经营方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一次课时的费用是180元。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